首页 学院简介 阅读文章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简介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5日
  • 阅读次数:47376

一、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940年中正大学的土壤学和农业化学学科,1997年由原土化系、环保系和土管系合并而成。现有全日制博士研究生49人,硕士研究生292人,本科生X人。学院设党委行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和资料室等部门,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5个教学单位,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江西省名师工作室,南昌市景观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西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农业大学土地科学研究所和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旅游研究中心、江西农业大学绿肥教学实习基地、土壤岩石矿物标本馆校内实训基地、人工湿地教学基地等9个教学与科研平台。江西省主要土壤类型整段剖面构建基地及地表水文过程教学示范基地、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实践教学基地、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九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昌市麦园垃圾填埋场等3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师资条件】学院拥有一支初具规模、结构合理且师德严谨、学术优良的师资队伍。截止2023,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人,专任教师89人,占总数80.91%,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5人,副高职称人员3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1人,博士生研究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人、江西省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5名,5人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2人入选“青年井岗学者奖励计划”。近年来本专业坚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基本理念,采用“3 + 1”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将学科建设和科研的相关资源充分应用于本学科人才培养,将科研项目和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形成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办学60年来,为我国尤其是江西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明显的区域优势和学科特色,其中在土壤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等方面具有学科优势,在红壤资源利用与改良、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特色显著,培养了大批优秀农业人才和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 

  1.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面向农业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重大需求,立足江西地处典型红壤地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特点,在红壤资源利用与改良、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特色显著。本专业始建于1958年,1998年获土壤学硕士点,2003年获植物营养学硕士点,2006年获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硕士点,2018年获农业资源环境一级博士点,具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本专业为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和示范性硕士点,江西省品牌专业(2010年),江西省双一流重点学科(2018年、2021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2020年开始招收农业资源与环境(惟义班)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各1个专业班级。

近年来本专业坚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基本理念,采用3 + 1”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将学科建设和科研的相关资源充分应用于本学科人才培养,将科研项目和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形成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办学60年来,为我国尤其是江西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明显的区域优势和学科特色,其中在土壤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等方面具有学科优势,在红壤资源利用与改良、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特色显著,培养了大批优秀农业人才和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

【师资条件】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教授11人,校内教授1人,青年教授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0人,其中兼职博导3人,柔性引进江西省“双千”2人, 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名;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政府洪城特聘专家1人;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科技创新联盟专家各1名,青年井冈学者2人。

【培养目标】专业旨在培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技能、科学素养、健康体魄,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能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教育、科研、管理、企事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从事与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有关的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知农、爱农、会农、为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主干课程】植物营养学、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地资源学、土壤农化分析、环境质量分析与监测、农业环境学、水土保持学等。

【学制学位】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考研升学】近年来(2021-2023)考研升学率分别为55.8%,55.43%69.12%。

【就业前景】近三年初次就业率平均87.5%。土地、农业、农资等部门从事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土壤培肥与改良、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植物营养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发展前景】该专业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等合作机制,学科发展紧跟国际前沿,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影响力,为学生继续升学或就业提供很好平台。

【优秀校友】邵丹峰,1992届毕业生,统战部团结日报社社长(正厅级);方少文,1990届毕业生,江西省水文局局长、党组书记(副厅级);姚毅臣,1990届毕业生,江西省“河长制”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副厅级);邵华,1991届毕业生,江西省农技推广中心种植业技术推广应用处处长;谭乐和,1991届毕业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倪才英,1990届毕业生,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万锋,1996届毕业生,上市企业深圳同兴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整合了我校原有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旨在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并满足社会对环境类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校环境类教育最早开始于1993年,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近年来,本专业通过大力引进海内外年轻人才,依托“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与“农业资源与环境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师资条件】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3名(含1名专任实验室教师),其中教授8名(含青年教授6名),副教授7名。拥有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6人,学士学位2人。获得“青年井冈山学者”人选2人。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1人,“青年井冈山学者”人选2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工程伦理道德、科学研究创新意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系统全面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污染防治工程、生态保护工程、环境与资源利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环境工程与给水排水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工程教育和研究开发,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环境监测、评估与预测,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环境损害鉴定与修复四个主要学科方向。

【主要课程】环境学导论、环境地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化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土壤学。

【学制年限】四年

【考研升学】参照以往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情况,我校环境类学生升学率在50%以上。

【就业去向】政府的环境管理单位、环保公司、工矿企业的环保部门及环境教育部门。

【发展前景】目前,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其已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以此同时,日益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对环境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专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着眼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发展前景巨大。

【杰出校友】刘云洲(上海碧州环保董事长)、胡伟(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总工)、陈江耀(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导)、黄细花(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副市长)、郑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叶竹兰(夏氏春秋环保高工)、吴丽芳(江西环科院高工)、陶琨(金达莱环保常务董事)及付银丽(盈丰环境集团高级商务经理)等。

  1. 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

     

    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专业特色】江西省一流学科覆盖专业。该专业由土地资源管理土地遥感与信息方向发展而来,采用3 +1”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将学科建设和科研应用于本学科人才培养,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培养高素质国土资源信息化应用与创新人才。

【师资条件】本专业现有教师23人,其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13人。博士19人、硕士3人;江西省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农业大学优秀教师2人。教辅人员2人(高级实验师1人)。同时,本专业建有校内“3S”实践教学基地、土地整治实践教学基地,有各类固定校外实习基地10余个,专业中、外文学术期刊齐全。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地表与近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现象分布的空间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遥感、卫星定位等现代技术进行空间信息的获取、管理、表达、处理与应用,为数字地球、数字国土等建设服务。培养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熟练运用地理学、现代测绘学、计算机科学、土地科学、资源科学、生态学等综合理论知识开发各类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的能力,能在国土、测绘、农业、城建等部门从事空间信息的分析处理及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地图学,遥感导论,GIS概论;空间数据库及设计,GIS设计与开发,空间分析。

【主要课程】数字地球导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导论、GIS概论、GIS设计与开发遥感图象处理、GPS原理与应用、GIS软件操作技术、遥感软件操作技术、GIS软件工程、空间数据库及设计、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

【学制年限】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考研升学】近三年(2021-2023)升学率分别为18.60%,41.46%35.42%

【就业去向】近三年初次就业率平均89.8%。还可以在科研和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国土、水利、交通、城建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相关的空间数据生产、测绘遥感应用、GIS设计开发、地理信息的社会化服务等工作。

【发展前景】2020年全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预计可达689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4%,占我国GDP总量的0.7%,“十三五”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复合增长率为13.9%。随着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增加,社会需求旺盛、科技创新政策和高新技术驱动将为本专业学子提供更多现代化的、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优秀校友】赵辉辉:2010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成:2011届毕业生,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南昌研发中心主任。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专业特色】江西省一流专业,江西省一流学科覆盖专业。本专业已建设成为学科层次高、师资力量雄厚,生源质量及办学条件好、教学水平高,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江西省首屈一指的优质专业: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是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师资条件】现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0人,江西省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西省金牌研究生导师1人。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围绕自然资源管理新形势,立足于学校农业学科优势,侧重培养服务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同时,着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既掌握管理类学科的系统理论,又掌握信息技术与工程类学科的技能;既能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类工作,又可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类技术业务。

【主要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遥感技术与应用、土地管理定量分析、土地生态学、不动产评估理论与方法、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土地法学、乡村规划、土地评价等。

【学制年限】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考研升学】近三年(2021-2023)升学率分别为36.84%41.76%40.66%

【就业去向】近三年2021-2023)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2.42%84.34%84.64%也可以在城建、国土、农业、房地产等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地籍管理等工作。

【发展前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乡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土地作为资产在投资领域乃至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有限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需要大量土管复合型人才。

【优秀校友】周国员:1991届毕业生,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院长;谢花林:2000届毕业生,教授/博导,江西财经大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 旅游管理专业

【专业特色】该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新的应用型学科。本校该专业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方针,坚持教学科研与实践并重,立足江西,面向全国,积极为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培养人才及提供咨询服务,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师资条件】目前专业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在职攻读博士2人,硕士2人。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旅游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包括经济学基础、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目的地管理、康乐养生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旅游学概论、地理学概论、休闲学、旅游法规、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旅游生态学、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接待业、康乐养生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和旅游研究方法等。

【学制年限】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

【考研升学】近三年(2021-2023)考研升学率分别为21.55%,29.44%,33.73%

【就业去向】近年(2021-2023)就业率分别为89.21%,90.5%,95.74%。在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旅行社或公司、大中专院校从事管理和服务、教学科研等工作。

【发展前景】在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目标和“健康中国”、“秀美乡村”建设等语境下,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对旅游管理和规划建设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缺口。

【优秀校友】夏斌(江西联胜旅业总经理、安义古村群旅游运营公司总经理);王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港首办事处党委委员、副主任);刘钦映(宜春市万载县株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肖娟(新余学院学工部部长、团委书记);罗文(南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三级主任科员);阮文奇(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导);李立鹏、刘兆林(江西走四方国际旅行社总经理)。